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市专栏 > 双鸭山 > 信息公开

双鸭山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来源: 双鸭山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2-01-14

双鸭山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双鸭山市气象局

2021年12月


前  言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气象事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双鸭山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紧扣建设气象强国目标,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认真谋划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战略任务,大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对标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力争全市整体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向更先进目标靠近,部分特色业务领域影响力得到较大发展,坚持“总体先进不落后、部分求强有特色”的发展定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双鸭山注入气象新动能。

科学谋划和编制《双鸭山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双鸭山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服务保障国家“五大安全”任务和“六个强省”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双鸭山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双鸭山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十四五”时期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 4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进展与成效. 4

(一)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4

(二)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4

(三)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 5

(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5

(五)气象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5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6

(一)机遇与挑战. 6

(二)差距与不足. 8

第二章 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主要目标. 10

第三章 重点任务. 13

一、助力双鸭山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3

(一)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强化气象科技支撑. 13

(二)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4

二、围绕双鸭山重大战略需求,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4

(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4

(二)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5

(三)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16

(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双碳”达标. 17

(五)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17

(六)提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气象服务能力. 18

三、提升气象基础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9

(一)构建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19

(二)构建精准智慧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体系. 19

(三)构建安全规范、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 20

四、推动气象有序发展,构建现代气象管理体系. 21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 21

(二)加强气象文化和科普能力建设. 21

(三)推进农垦森工行业气象台站协同发展. 21

五、构建开放合作的双鸭山气象发展格局. 22

(一)强化部门内部合作. 22

(二)强化部门间协作. 22

(三)融入全市开发发展新格局. 22

第四章 重点工程. 23

一、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23

(一)气象灾害精密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23

(二)气象灾害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23

(三)“气象+”精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3

二、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24

(一)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工程. 24

(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4

三、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24

(一)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24

(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工程. 25

四、基层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25

第五章 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 26

二、加强财政保障. 26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6

四、加强监督检查. 26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进展与成效

“十三五”以来,双鸭山市气象部门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现代气象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一)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气象部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引领力和号召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敢于担当作风,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整治“四风”。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二)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全方位保障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显著,气象工作全面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强省战略。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明显下降。年人工增雨(雪)能力达到1500万吨,人工防雹覆盖面积达到3千平方公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的提升为全市农业连续丰产作出突出贡献。创新发展为农服务体系,“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及各县区主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江气候好产品”品牌,城市运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气象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自动化运行,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完成宝清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项目选址、中国气象局可研批复、环境评估、设备采购等工作。完成全市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设备的升级改造,建成地市级移动校准维修系统。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稳步提高,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晴雨达到88%、气温达到77%,临近暴雨(雪)预警准确率达到76%,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0分钟,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9.72%。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市县两级业务网络专线切换,建成市县两级共6套高清化会商终端。

(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获省气象局批复立项的科研项目19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一般期刊发表论文14篇,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组建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电力气象服务等技术团队,推动气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升级。1人荣获“双鸭山市拔尖人才”称号。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人,中级职称人员29人,高级职称人数增加50%,中级职称人数增加32%。

(五)气象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推进气象法律法规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依法规范全社会气象活动,提高气象普法实效,推动全社会树立气象法治意识。气象行政审批改革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全面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实现气象标准在基础业务领域全覆盖,强化标准的质量控制。主动对接农垦森工移交的气象行政职能,推动监管等职责落实到位。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清楚认识自身发展潜力和短板,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新机遇,不断促进双鸭山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机遇与挑战

1.党中央为气象工作指明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其作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积极助力双鸭山振兴发展。

2.国家政策对气象工作融入地方发展提出新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东北地区和黑龙江省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为双鸭山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为双鸭山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四头四尾”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气象工作融入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

3.加快建设气象强国目标对气象工作提出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在推进“气象强国”建设进程中,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必将迎来重大变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向精密化、智能多源协同组网观测发展,气象预报预测向无缝隙、精准化发展,气象服务向精细化、智慧化、融入式发展。必须要紧扣气象事业发展脉搏,把握新要求、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为“气象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4.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气象工作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做好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气象在服务供给、区域发展、科技支撑、智能发挥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短板不强弱项,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5.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气象工作提出新需求。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要充分发挥地处全省对俄远东开放区、哈尔滨“2~3小时经济圈”的地缘优势,深入开展高水平对外合作,注重需求侧管理,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全面提升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全面满足双鸭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6.新技术为气象工作提供新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成为业务常态。“十四五”时期,坚持气象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注重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协同推动气象科技变革,努力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

7.气候变化对气象工作发起新挑战。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全球性挑战。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影响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且随着承灾体暴露度的加大,对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影响越发严重,对粮食生产和黑土地、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出更大挑战。加大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与适应工作,以保障国家“五大安全”、黑龙江“六个强省”和“双碳”目标实现,力促双鸭山实现五个转型六个高质量发展”。

(二)差距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双鸭山发展重大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气象发展方式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气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相统一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格局有待形成。二是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仍需完善,气象观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有待进一步升级改造,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前量、精细化、针对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双鸭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细化需求。五是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军人才缺乏,灾害性天气精准预报预警等关键核心技术薄弱。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全领域,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实施数值预报应用,气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气象+”赋能行动三大攻坚战。围绕龙江气象“总体先进不落后,部分求强有特色”的发展定位,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服务体系、业务体系、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双鸭山气象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以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服务“六个强省”战略上寻求新突破,提高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双鸭山提供有力气象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气象部门有效落实,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坚持科技立业创新驱动。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双鸭山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协调发展。以提升气象现代化建设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气象发展全省一盘棋,处理好技术进步与体制机制创新、分工细化与协同优化、科研发展与业务支撑的关系,在内引外联、统筹资源、集智聚力中深度融合。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理。坚定不移推进气象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破除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发展。围绕新一轮省部合作协议和“双深合作”“双佛合作”,深化气象开放合作,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和服务“六个强省”重大战略上加强气象工作的深度融合、全面服务,助力双鸭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形成双鸭山气象发展新格局,创新支撑、创新应用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气象支撑双鸭山发展战略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更加优质,推进双鸭山气象现代化建设登上新台阶,部分领域的气象实力达到更先进水平,为双鸭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保障。

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有新突破。创新活力、创新效益持续提升,数值预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取得显著进展,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气象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有新提升。气象防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明显提高,与高影响行业深度融合的“气象+”服务业态基本成型,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有新进展。综合气象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完成宝清新一代天气雷达项目建设,空基-地基气象监测业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本地化智能网格预报和无缝隙、全覆盖气象预报业务更加完善。安全集约的气象信息网络基本建成。

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有新改善。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以气象法为主体的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现状值

目标值

监测精密

低层大气的雷达监测覆盖率

80%

100%

通信网络传输能力

地县广域网链接带宽为24Mbps

地县广域网链接带宽达100Mbps

预报精准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8%

91%

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

77%

80%

突发强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

36分钟

45分钟

服务精细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9.72%

继续保持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0

继续保持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完成率

15%

100%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助力双鸭山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研究型业务建设,强化气象科技支撑

1.全面提升研究型业务水平。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优化气象业务布局,调整业务流程,完善本地业务平台,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业务支撑,加快推进关键技术能力建设。推动建立本地特色农业、煤炭、电力、供暖、交通、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技术的研究型业务体系。

2.提高新预报技术应用水平。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基础的新预报技术在双鸭山气象部门的应用水平。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

3.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及风险评估能力。研究暴雨、干旱、低温冷害、霜冻、暴雪、台风、东北冷涡、龙卷、沙尘暴等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和易发频发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技术,研发本地气象灾害影响监测诊断和风险评估模型,为开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测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气象+”服务技术研究。提高重点行业气象服务能力,面向农业、交通、生态旅游、应急管理、能源电力和林草等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基于用户需求的“气象+”服务技术。完善综合监测技术、气象条件分析技术和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开展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服务预报预警技术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标研究,发展预警应急响应技术、预警靶向发布技术、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二)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1.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突出科技创新对业务核心技术的实际贡献,增强气象科技创新驱动业务现代化能力。实施科技改革,优化完善以创新质量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和业务能力提升激励,充分激发气象科技人才发展气象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创造性。

2.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围绕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培育双鸭山气象科技创新队伍,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加强与省气象局直属业务单位、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高校及有关部门的合作,开展应用气象关键技术研究,加大先进适用成果的引进和本地化的力度。

二、围绕双鸭山重大战略需求,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1.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高乌苏里江、挠力河等主要江河流域防汛减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立并完善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多种信息的及时共享。建立健全快速响应、高效联动的气象灾害多部门防范应对机制,加强共享数据的融合应用,开展分灾种气象保障应急演练。加强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为双鸭山市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工作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支撑。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气象信息员、社区网格员、灾害信息员等的共建共享共用。

2.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完成8种主要气象灾害的综合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配合省气象局有关直属业务单位深入开展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技术、火情监测评估预警技术研究,提升定量化、智能化评估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

3.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配合地方政府构建符合地方灾害防御需求的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实现预警信息精准发布、靶向发布,与广电、网信等部门合作,推动村村通等社会资源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广泛应用,形成1~2种覆盖到村且可持续稳定运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4.加强强对流(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强对流(大风)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构建高效联动预警业务流程,完善靶向预警快速发布及大风灾害多部门应急联动联防机制,建立大风灾害速报和联合调查机制。统筹中央和地方资源,协同推动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二)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提升农业气象观测综合能力。持续提升农业气象自动化能力,按照省气象局统一部署新增并强化标准化农田和数字农业先导区小气候精密监测及土壤水分自动观测设备、开展农情自动化观测,提高现代农业气象地面观测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绿色优质农业、促进双鸭山“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提供农业气象观测数据支撑。

2.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和手段建设,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乡镇延伸和应用,充分利用各部门和社会媒体现有资源和新技术,努力推动预警信息进村到户到人。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防范能力和农村气象科普能力建设。

3.强化气候品质服务打造气候品牌。依托国家气候标志、国家公园等气候生态品牌,因地制宜,推进本地气候资源与休闲养生、低碳旅游和美丽乡村示范地建设有机融合。开展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和气象条件适宜性分析,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和经济作物气候品质认证和评价,打造气候条件与农产品品质相融合的“龙江气候好产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发展中药材生产气象服务。在中药材主要生产区,布设气象自动观测设备,增强中药材生产气象观测能力,研究中药材生长发育状况、产量、品质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中药材气象服务指标,开展中药材生态气候适宜种植区划、气候品质评价等,初步建成满足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的气象服务体系。开展中药材生产气象服务,为地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三)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1.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强化东北气象卫星中心、省生态气象中心制作发布的服务产品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和精细化环境气象数值模式的本地化释用,提高大气扩散条件、重污染天气等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完善重污染天气预报预测体系,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的技术合作,为双鸭山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2.提升绿色发展气象服务能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与文旅部门合作,开发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提升生态旅游气象服务能力,为双鸭山观花赏叶、避暑养生、冰雪旅游、冬季运动等文旅产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根据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生态农业和林下经济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和“三线一单”管控气象保障,发挥气象在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严守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中的作用。

(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双碳”达标

1.提升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评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和影响研究,建立本地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综合评估方法和模型。围绕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降水资源可利用性和冬季供暖能源需求,发展本地气候影响评估预估技术。

2.提升碳达峰碳中和气象服务能力。推动重大工程、国土空间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参与气候资产的管理、调配和优化利用,开展重要能源工程建设的气候风险评估和影响效应评价。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气象服务工作,推动地方风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助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发挥气候资源利用效益。

(五)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1.强化城市运行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城市运行和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健全各类预警信息接收和应急处置机制,推动健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城市抵御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能力。推动气象服务与城市精细化治理深度融合,对接本地“应急指挥中心”,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注入气象智慧。

2.加强综合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联合气象、交警、交通等部门共建共享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和技术融合开发。面向公路、铁路、海事、物流等领域,建立集气象、行业信息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气象信息池,联合有关部门研发能见度、暴雨、大风和冰雪等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产品,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运营调度、行车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六)提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气象服务能力

1.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主动融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向人民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建立完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创新气象服务产品表现形式,深化精细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化加工和分发。

2.旅游智慧气象服务。围绕“双鸭山黑土湿地之都”旅游品牌建设工程,依托“中华玉文化摇篮·黑龙江文明之源”“七星之光·神奇之源”等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服务乌苏里江、七星河、安邦河、雁窝岛等生态旅游和知青文化、红色文化、考古文化品牌的创建。推动旅游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构建旅游气象数据库,加强灾害性天气旅游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开展景区风险预警靶向气象服务。推进创建“天然氧吧”“国家公园”,加强趋利增值型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开展冬季冰雪旅游气象服务,助力双鸭山冰雪产业发展。

3.助力“健康双鸭山”建设。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合作,探索开展疾病预防关口前移,共同开展基于天气和气候的卫生健康养生气象服务全民健身气象服务。

三、提升气象基础能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一)构建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业务体系

1.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级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建设,升级改造老旧观测设备。高质量完成宝清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强化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产品的应用,推动气象遥感监测服务全市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森林防灭火等重要领域。

2.强化气象观测运行保障能力。以观测业务的高效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升运行保障和计量检定能力。借鉴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经验,推进质量管理向预报、服务业务领域拓展。提升观测装备技术性能和智能化水平。构建新型观测业务流程,强化观测运行保障环节。

3.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升级现有气象通信网络,提升气象信息与外部的交换共享能力。采用可视技术满足气象业务异地互通。开展气象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和运维保障体系。

(二)构建精准智慧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业务体系

1.优化预报预警业务流程。修订预警信号发布细则,明确市县级职责分工,改革预报质量考核办法。充分利用黑龙江气象综合业务平台(HIMOS),改进预报业务流程。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一级制作、市县两级实时协同服务。

2.发展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预报业务。以多种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结合本地预报经验,全面提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水平。实现从站点、落区到数字格点的跨越,全面建成从零时刻到月季年、从局部到整体、涵盖常规气象要素、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影响的无缝隙气象预报体系。

3.发展无缝隙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加强以短时强降水、冰雹、龙卷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的快速滚动更新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升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加快省级人工智能气象服务产品在本地短时临近业务中的应用。

4.开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加强天气灾害、主要气候事件等重要气象灾害预报方法、预警技术的本地经验总结,开展无缝隙、全覆盖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针对不同灾种和承灾体,逐步推动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发展。

(三)构建安全规范、科学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

1.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地面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推进火箭、高炮等作业装备的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和列装,加快人工增雨、防雹关键技术科研成果的应用,推进省市县三级人影五段业务的落地生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防护能力评估。开展作业条件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林草产业区的抗旱、防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防护效能和服务保障效果。制定并组织实施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作计划,有效降低森林草原火灾和干旱的发生几率。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火灾应急型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强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保障能力。

2.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范和监管体系。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质量提升行动,提升装备整体安全性能。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信息化。加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确保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措施落实落地。完善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健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紧密协作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依法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备案和培训,落实空域申请、作业安全保卫、作业站点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四、推动气象有序发展,构建现代气象管理体系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构建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标准体系,探索推动农业、生态、旅游气象领域地方标准编制,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废改立释、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不断提升制度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气象文化和科普能力建设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气象新媒体矩阵作用,为双鸭山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加大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建设,逐步形成双鸭山气象系列科普宣传品牌。强化气象文化创新,广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开创气象文化建设新局面。

(三)推进农垦森工行业气象台站协同发展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抓好农垦森工等行业气象台站的管理工作,促进行业气象台站可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行业气象台站标准化建设,优化行业台站现有资源和技术力量,带动有条件的行业气象台站与国家气象台站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五、构建开放合作的双鸭山气象发展格局

(一)强化部门内部合作

加强与省级气象部门和先进市(地)气象部门的合作交流,加强联防联动。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专业气象服务等业务的交流,特别是在气象为农服务、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科技成果的共享共用。

(二)强化部门间协作

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林业草原、安全监管、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共同推进气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和信息共享;完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开展定向服务,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双鸭山振兴发展的能力。

(三)融入全市发展新格局

围绕保障“五大安全”,服务“六个强省”“一带一路”等重大振兴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全面服务,切实做好气象保障工作。切实抓好气象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多方面合作共建,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第四章 重点工程

一、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工程

(一)气象灾害精密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标准化配置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有序推进业务装备升级换代,更新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备份,提升全市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在观测薄弱和灾害易发区,补充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便捷式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骨干站,建设宝清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农业、交通、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加强市级计量校准和台站现场核查能力。建设市、县气象监测系统运行保障备件库,提高气象观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保障能力。推进基层台站实景监控能力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应用。

(二)气象灾害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本地化应用黑龙江省无缝隙、全覆盖、智能精准预报平台、黑龙江省区域气候数值模式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云+预报预测”智能预报预测系统、黑龙江省市县一体化智能网格客观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业务滚动制作、实时同步、协同一致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布局,全面提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水平。建设突发事件基础信息资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业务系统,本地化应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云基础支撑平台、突发事件综合风险分析与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及基于云架构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三)“气象+”精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气象新媒体服务团队,充分发挥现有气象新媒体矩阵信息传递和科普宣传作用。推动实施综合交通、旅游、电力能源、建筑供热、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的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本地化应用基于影响的专业气象服务技术,建设多元数据融合、多种技术继承、适应多种传播介质的智能化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二、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工程

(一)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工程

增建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开展高标准农田和绿色有机生产气象服务。建设完善特色作物和经济作物气象观测站网,在中药材、西瓜、马铃薯等主要种植区适度建设气象观测站点,开展特色经济作物气象保障服务。

(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本地化应用黑龙江省生态与农业气象省市县三级制作和发布一体化业务平台,全面支撑双鸭山市农业气象监测、预测、评估等业务及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应用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支撑平台,实现双鸭山市农业气象监测预报评估业务服务的格点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应用农业气象远程监测预测业务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定制化直通式服务。升级高标准农田、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以及绿色有机粳稻、大豆、玉米全方位农业气象服务功能。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省市县三级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提升双鸭山现代农业智能化及乡村振兴的智慧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三、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

(一)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干旱、冰雹等灾害评估与区划工作。加大重点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抗旱、防雹作业力度,强化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根据重大活动需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演练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加强技术储备,保障重大活动顺利开展。提升军民联合应急保障能力。

(二)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工程建设,完成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完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建设,本地化应用效果检验评估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持续对全市21门高炮、10部火箭进行全面安全改造,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管理系统、作业终端。持续加强人影作业人员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风险防范和安全作业能力。

四、基层基础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基层台站综改建设,加强基层台站运行环境建设,提升台站探测环境质量,依法依规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开展台站标准化业务支撑平台和业务运行环境建设。加强台站安全生产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台站工作生活环境,推进美丽文化台站建设,完善台站气象文化科普宣传设施。加大台站智慧化管理建设。开展高质量台站示范建设,实现“达标”台站建设全覆盖。加强市级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坚持上级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气象的支持力度。落实气象部门内外部合作协议,明确目标责任,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

二、加强财政保障

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气象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气象服务供给,推动相关专业气象服务纳入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清单。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多渠道人才投入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培训制度。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强化气象科技人才支撑能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

四、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将规划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年度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做到各项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考核、有奖惩。加强规划实施的咨询和论证工作,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下载链接

双气发〔2021〕30号附件 双鸭山市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20211217.pdf



附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