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头条新闻

黑龙江气象:历百般风雨 铸七十辉煌

来源: 黑龙江省气象局 发布时间:2019-09-23

 

黑龙江旧称“北大荒”,曾经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铁锅里”之地,也是我国最冷、积雪时间最长、积温最少的省份。历经时代变迁,原来的“北大荒”迅速发展崛起。

如今,黑龙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基地以及生态大省、冰雪旅游大省,并肩负着国防安全的重任。

黑龙江气象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壮大,书写了护佑民生、防灾减灾、保障发展的壮丽篇章。

U020190923391725069655.jpeg

小兴安岭深处的伊春多普勒雷达站

 


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过去,黑龙江长期处于渔猎、游牧与半农耕的生活方式。189858日,沙俄在哈尔滨建设的气象测候所是黑龙江气象观测的开端。在国家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20世纪50年代末在此建设的气象台站达112个,黑龙江借此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气象站网密集、行业台站众多的省份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现代化气象事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等理念的引领下,气象部门逐步告别单一的监测预报服务,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与领域拓展。

为此,黑龙江确立了“服务引领,项目带动;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准确精细,延伸拓展;履行职能,联合联动;灾有所防,争创一流”的40字发展思路。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9个文件下发后,黑龙江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黑龙江气象事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

气象工作得到省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1398日至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昌智率队对黑龙江进行气象法执行情况检查时,针对2013年黑龙江流域特大洪水气象服务给予“ 气象部门发挥了预报准、发布信息早、应急响应快的特点,为政府及时主动应对、科学研判赢得了时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2008年至2013年,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吉炳轩多次对气象工作作出批示,强调“要高度重视气象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各地各部门都要有强烈的气象意识,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2017年以来,黑龙江省委书记张

庆伟先后两次到气象部门慰问调研,给予“气象部门作风优良、技术精湛,严谨科学、工作扎实,专业水平高,表现突出”的充分肯定。


 

气象防灾减灾坚持以防为先、服务至上

黑龙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省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针对暴风雪、寒潮等极端天气灾害,黑龙江气象部门强化针对性监测预报预警和保障服务。

1983年“4·29”暴风雪突袭齐齐哈尔、2010年“4·12”暴雪突袭哈尔滨……当历史罕见的风灾、雪害、冰凌、冻害出现,黑龙江气象部门提前预报、精细服务,通过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动,有效降低“大雪围城”造成的损失。

1998年“九八大水”,嫩江、松花江接连告急,肇源段溃堤、龙吸水等险情频现;2013年“一三大水”,黑龙江、松花江两面夹击、全面超警,气象部门自动监测站点上堤、气象服务小分队上堤、宣传报道队伍上堤,跨省域会商、跨地市支援,气象应急预警的“消息树”成了领导决策的“指挥棒”。

类似的还有应对2005年“6·10”沙兰镇山洪泥石流灾害、2005年“11·2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中,黑龙江气象部门与多部门建立联合会商及重大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气象在防汛中的“先导”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馈赠“气象福利”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1961年至2014年黑龙江省平均气温升高约1.89℃,高于北半球和我国平均水平。围绕新划分的六条积温带,黑龙江气象部门细化春耕春播、夏田管理、秋收防霜、秋冬整地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建立5项春播气象指标。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 构建气象服务平台”列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八大平台之一。

多年来,黑龙江气象部门通过建设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标准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开通“ 德丰e农”微信公众平台、研发粮食仓储气象服务系统以及开展农业巨灾气象指数保险等措施,探索由“ 种得好”向“ 卖得好”转变的新路径。

农产品售价高低与气候条件直接挂钩。经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得到明显提升。农民亲切地称赞气象服务是党和政府给予的福利。气象服务为黑龙江粮食生产“十五连增”,连续九年蝉联粮食总产量、商品粮全国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起,黑龙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年平均91分,名列全国前茅,其中更有3次位列全国第一名。

U020190923391725202125.jpeg

寒地水稻之乡”五常市气象工作人员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水稻现场气象观测服务


 

打造“一室一山三站两中心”生态气象新格局

在服务“大生态”上,黑龙江气象部门始终把握降低森林火险与生态保护红线主命脉,立足为打好生态保卫战,展现峻岭延绵、山青林秀、城乡共美的北国风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多年来,黑龙江气象部门积极推进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富锦陆面生态站、五营森林生态站、阳明滩湿地生态站、黑龙江省生态遥感中心和东北气象卫星数据中心等建设,打造“一室一山三站两中心”生态气象新格局。

以生态气象新格局为依托,黑龙江气象部门不断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在新林、呼中、五营、乌伊岭、瑷珲5个站点增加森林可燃物观测,在五营观测林内小气候、红松及落叶松等林木物候,增加碳通量、森林边界层等观测任务,积极打造气象保障森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五营、富锦、龙凤山碳汇资料整理,成为省政府碳汇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成员;与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建立长效会商机制,进行实时化会商,联合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全力保障森林生态安全。

1987年“5·6”大兴安岭森林大火、2009年“4·27”伊南河草甸森林大火、2010年“6·26”呼中森林大火全国关注,黑龙江气象部门在应急保障分队进驻扑火现场的第一时间提供卫星遥感云图与火情信息,同时调动全省飞机、火箭、高炮,集东北三省力量联合开展增雨作业灭火,“ 真刀真枪”地为扑灭大火作出突出贡献。

U020190923391725323831.jpeg

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的富锦陆面生态气象站


 

建立“五抓五保”人工影响天气机制

黑龙江是全国开展飞机、高炮增雨防雹实验较早的省份之一。作为农业大省,干旱、冰雹等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作为林业大省,黑龙江省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森林火灾,而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防雹、森林防火扑火、水库蓄水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列入《中国气象局人影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评估业务安全“双优”行列。全省完成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达84%,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布局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多尺度技术系统及催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此外,针对人工影响天气,黑龙江气象部门建立抓抗旱、保粮食安全,抓降险、保生态安全,抓增雨、保用水安全,抓防雹、保经作品质,抓基础、保能力提升的“五抓五保”工作体系;成立了由22个部门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挥部,市、县两级均建立起人工影响天气组织机构。

目前,446部火箭、849门高炮、712个标准化作业站点遍布乡镇村屯以及农场林场,人工影响天气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地面增雨防雹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同时,组建7支应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拥有一架空中国王350型和一架运-12型增雨飞机,常年开展应急指挥作业。

U020190923391725470052.jpeg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整装待发


 

确保气象现代化一个台站不掉队

20111031日,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并于2012年、2015年两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提升气象保障服务水平,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同时,黑龙江气象部门明确基层气象机构现代化“4+7”的工作模式。

紧密结合省内特色和实际,黑龙江气象部门确定建设具有黑龙江风格、更高质量的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明确气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形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2035年形成功能先进、充满活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气象强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确保黑龙江气象部门整体实力在全国“不拖后腿”,一个台站都“不能掉队”,部分项目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U020190923391725638834.jpeg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深入基层台站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调研


 

坚持法治思维依法依规发展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哈尔滨市人工防雹管理条例》《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条例》分别是全国首部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大气本底站、气象信息方面的地方法规,大大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随后相继出台的《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管理条例》《哈尔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更是保障气象部门权益、规范社会气象市场、促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具体做法。

同时,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进农垦森工体制改革之时,黑龙江气象部门积极承接农垦森工系统气象行政权力事项及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农垦森工148个行业气象台站、49处气象哨的稳定运行,并为其业务建设、规范发展提供指导。目前,78个农垦气象站、22个森工气象站纳入国家天气站网统一管理,且全部气象站实现数据共享。

 

夯实人才基础弘扬“工匠精神”

黑龙江天气高寒、地处边远,改革开放后人才流失现象十分普遍。为此,省气象局不断创新人才机制,加大引进力度,强化局校合作,与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产学研基地、开发数值预报产品、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打造开放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协助东北农业大学开设应用气象学专业。通过启动“人才强基”工程, 制定基层台站吸引大气科学毕业生优惠政策,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上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夯实基层基础。

同时,黑龙江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强学科带头人、正研后备军队伍建设,组建了8个创新团队,培养了1名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1名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两名省气象局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支由21名正研级人员、13名省级首席预报员和11名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选拔4名为“青年英才”、14人列为“朝阳计划”、35人入选“基层业务带头人”,形成省、市、县三级“人才雁阵”。

黑龙江气象事业发展始终离不开扎根边疆、敬业爱岗的气象工作者。通过上挂下派、驻村扶贫、援疆援藏锻炼后备干部,提高年轻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责任担当;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异地任职、横向交流、定期轮岗,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在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鼓舞下,黑龙江涌现出一批批无怨无悔扎根边疆的气象工作者。黑龙江气象部门以“ 工匠精神”来鼓励各级干部踏实做事、干净做人,激励一代代黑龙江气象工作者根植北国、勤奋执着、开拓创新、务实团结,为建设北大仓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七十年的发展让黑龙江不再荒凉,七十年的进步让气象事业彻底变了模样。面对防灾减灾,气象工作不仅打好了前哨战,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燃剂”,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中,智慧气象与融媒体发展让气象业务服务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表示,全省气象部门要立足气象事业发展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总结经验,重点围绕气象保障“五大安全”和气象保障“黑龙江自贸区”建设,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在构建更高质量、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上加强谋划,在抓实抓小上求实效,努力打造气象服务国家战略的“龙江样板”。

黑龙江气象部门将继续致力于吃透黑土地、保障原生态、服务大冰雪,形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更高质量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防灾减灾和民生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支撑与发展动能。(袁长焕 兰博文 韩志鹏)


(编辑:张恒翀    编审:袁长焕)

 

 


附件:

黑龙江省气象局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手机版首页
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主办 黑龙江省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承办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230号,邮编150001
联系电话:0451-82622063,82627255
京ICP备05004897号 网站标识码:bm54080001
公安机关备案号:2301119900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