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与生活

那片天空——从仰望到握手

来源: 黑龙江省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2-03-10


正在观看冬奥会的你,也许想象不到,中国气象发展的有多快。

1896年,莫斯科大教堂,沙皇加冕,轮奏各国国歌。

大清没有国歌,李鸿章尴尬起身,唱了首家乡庐剧。

那年他已74岁,辞别俄国后,他出使欧美,坠入一场由巨轮、火车、摩天大楼组成的幻梦……

偶然读到上面的故事,时间仿佛回到数百年前那个只能仰视天空的年代,于是又有了下面这些文字。

1861年菲茨罗伊发布了第一份东北海岸线的风暴预警,而30多年后穿着黄马甲的李大人,迷茫地坐在伦敦街头,如同错过班车的弃童。

不知老人有没有仰望伦敦的天空,有没有恐惧过那咆哮的蒸汽巨兽碾压而起的滚滚浓烟,和那天空的阴霾如黯,与不可探测之深。

故事应该从更早说起。

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没有过问30年前在大洋彼岸发生的工业革命,也不关心西洋的“淫巧发明”,那个擅长拍马屁的宠臣和大人也只在乎他们是跪拜还是行礼。

他们更不会感兴趣10年前的第一个载人氢气球上天,带着气压表、温度计等仪器对高空大气进行探测。

时空从此分割,古老的中国与现代文明擦肩而过,一转身,就是两百年。

一个婴儿在工业雾霾中奋力的张开了眼睛,一个巨人在看似晴朗的天空下沉沉睡去。

这一觉,就是大半个世纪。

1860年,他被枪炮声惊醒,圆明园在烈火中熊熊燃烧,咸丰皇帝仓皇出逃。“康乾盛世”远去,换来的是半壁江山的殖民地。

第二年,英国人在《泰晤士》报的角落里,读到了第一份天气预报。

那个巨人在鸦片的烟雾缭绕中骨瘦嶙峋,醉生梦死,那个少年正好奇的仰望天空。

海的那边,蝴蝶轻轻煽了一下翅膀,海的这边,气旋接近,浓积云压城欲催,抬起头,看不见阳光,只有夏末的暴风骤雨,和风暴中心的冷风呼啸。

隔着大海,是科技的鸿沟和文化的对流,隔着天空,我们看不清未来。

时间又过去五十年。

1910年,竺可桢作为“庚子赔款”的留美学员,登上了中国号邮轮,远渡怒海,去看一看,海那边的天空。

星星之火独明,天空依然阴暗,却好像又不那么阴暗。

8年后,竺可桢学成归国,彼时美国已有测候所200多座,而中国气象却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婴儿,两座测候所都由外国人控制。

从此竺可桢开始了独自观测气象的艰难岁月。经过多年努力,他不仅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自主天气预报,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气象科学家。为未来的中国气象打下坚实基础。

巨人眯着眼睛,第一次看向天空,风雨过后,浓积云开始消散。

新中国。

1951年,第一个探空站在南京建成,人们注视天空,探空气球刚刚从那里飞过,那是他们第一次用自己的设备接收到祖国上空的气象资料。

1980年,全国人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天气预报。

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

太平洋上风起云涌,风雨百年,今日中国气象人才得以一睹真容。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天空的轮廓,似乎逐渐清晰,然而由于那个时代的技术和设备所限,风云无常。

经历过的人不会忘记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那时的我刚上小学,但是有三件事,我记忆犹新。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单亲家庭,他妈妈很少来看他,那年夏天,应该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母亲到学校门口接他。

中午放学,刚出门的时候天气很热,孩子们的脸都被太阳烤得通红,她刚舍得花钱给孩子买了一根5毛钱的奶油冰棍,要知道,那时候孩子们最常吃的是1毛钱一根的普通冰棍,而且并不是每天都能吃上。

她也只买了一根冰棍,喂给孩子吃。

这时天却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她一手抱起刚上小学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一手拿着冰棍喂给他,天阴下来,风也突然有些凉,她却只能劝孩子吃,她一边抱起孩子帮孩子挡雨,一边却说“好吃,甜的,你吃一口。”孩子怕冷不肯吃,而母亲,却一口没舍得吃。

他妈妈抱着他,他把脸别到一边,我记得他那时候不懂事有些嫌弃的表情,也记得她母亲微微皱起的双眉。

那年后来,我记得我学过一个成语,叫“天道无常”。

也许,那时候我们的预报做得更准一点,那天那个年轻的母亲就不会那么难过。

那年的雨下得特别大,印象里家乡的人似乎每天都在谈抗洪,我还记得一个画面。

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气象观测员,有一次中午给父亲送饭,风雨很大,他一边叫我赶紧先进屋,一边顶着风雨,冲进积水的观测场里,胳膊夹着雨伞,一手保护观测记录本,一手掏出笔,站在百叶箱下着急的抄写气象数据,那样子,又不想百叶箱里进太多雨水,又害怕雨水淋湿了他当作宝贝的记录本,那个画面,历久弥新。

母亲说,他是敬业,今年雨大,观测站人手不够,又要熬夜值班,多不容易。

巨人啊巨人,你快快苏醒,微光透过这云层,你也一起看看这片属于你的辽阔天空,大大张开你沉睡了几百年的眼。

那年的第三件事,是多年以后与1998年南极考察队队员的一段对话。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的1998年,南极的天气,必然更难预知……

不必说“雪龙号”破冰船的路途艰难,不必说南极的天气极端,也不必说那足以淹没房顶的大雪,冻伤,想家,他们都习以为常。

他说那年他最开心的一件事是,那一年他们采集了200瓶降水样本,化验表明,南极存在酸雨现象,并领先全世界公布了这一发现。

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两件小事。

“哎,那时候不像现在,现在设备都全自动了,远程就能观测,人都不用出门,设备质量也好,常年都不出故障。”他对我说。

“那,你们那时候呢?”我问道。

“那时候啊,南极那时候零下50度都是常事儿,咱们确实经验比较不足,设备也总有坏的,但是设备坏了,咱能修啊,我跟你说,就那时候观测场里的东西坏了,不管多冷,我都能出去把它弄好了,哈哈!”说完他爽朗的笑了,我心里只有两个字,佩服!

还有一件说起来更小的事。

“那,你们那时候,吃的怎么样?”

“怎么说呢,鱼随便吃,那时候破冰船走了之后,一个月,蔬菜就没了,后来,水果,土豆都没了。国家是真的很关心我们在极地的生活,派大力神运输飞机来空运蔬菜,但是费用太高,每公斤蔬菜运费是8美元,98年的8美元啊,几斤蔬菜就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后来大家也想着给国家省钱,就自力更生,学老外在极地钓鱼,那鱼是真的好钓,下去钩,饵都用不着,马上就能钩上鱼来,就是能钓鱼的地方很远,得乘车去,我们都是结合考察任务,顺便才钓一些鱼回来做饭吃……”

每次想起这些话,我的眼睛总会湿润,那一代的老气象人,真的为祖国奉献了太多太多。

人民有这样的祖国,凭什么不幸福?

祖国有这样的人民,凭什么不强大?

那一年的祖国,齐心抗洪,那一年的南极,多云转晴。

天气变化无常,但国人一窥究竟的向往,越发坚定。

笼罩天空的阴云渐渐淡去,露出久违的蓝色,那个巨人正直立身体,望向远方。

天朗气清,我们好奇的张望远方,远方也同样望着我们。

时空开始交错。

2008年,大街小巷都唱着“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中国运动员终于不用远渡重洋,在自家门口办起了奥运会,29个历史的足迹一步步踏进鸟巢,漫天繁星汇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星耀五环。

那一年夏天,气象部门实时侦测空气湿度和降雨动向,发射60枚火箭成功进行“人工消雨”作业,确保开幕式的顺利进行。

如今的巨人已直立身体,昂首远方,如今的神舟大地,已换了模样。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24节气依次向世界展示,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世界接轨。

天高,云淡,雪净,冰清。

生长在异国他乡的谷爱凌不远万里回到中国,夺金摘银,骄傲的为中华民族而战。

她脚下的,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家参与研制出来的“冰状雪”。室外竞赛更是全程有中国气象的保驾护航。

中华大地风雨初霁,那彩虹,真美!

今天的中国,已拥有27000多个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2000多个气象站,3个有人极地考察站,5个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探空雷达120多台,150部天气雷达投入运行。

更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个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

气象观测已进入全面自动化阶段,大兴安岭不再需要住在帐篷里观测,预报员们端着咖啡,舒适的坐在办公室内,窗外的晚霞正染上夕阳的金色……

天空风雨无常,但探索的欲望,让我们把眼睛张得更大,在挫折中,前行!


作者:田雨佳

编辑:王楠

编审:矫玲玲


附件:

分享到: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手机版首页
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主办 黑龙江省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承办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230号,邮编150001
联系电话:0451-82622063
京ICP备05004897号 网站标识码:bm54080001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