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政策解读发布机构:中国气象报
发布日期: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智慧赋能,让气象服务更懂你 ——从《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 看气象服务前景

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 刘若馨 记者 贾静淅 通讯员 江春

如果你是敏感体质,手机会在换季时自动推送空气漂浮物提醒;雨雪天气中,快递小哥刚接到订单,送餐沿途降水预报、湿滑路段提示也随之而来;旅游达人还未飞往下一站,就收到了目的地的景观预报……如此“懂你”的天气预报,遥远吗?近日出台的《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简称《行动计划》)表明,这一切近在眼前。

《行动计划》提出愿景,到2023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初步实现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从体力劳动向智能生产转变、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集约化转变,初步形成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新型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生态。

放眼未来,气象服务如何更“智慧”,又将带给人们哪些“获得感”?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从智能到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呼之欲出

作为受众面最广、社会普及度最高的公共服务之一,气象服务已融入人们生活。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基本实现任意时间、任意位置、智能推送的气象服务,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面超过90%,公众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

细数身边不难发现,天气预报越来越贴心——社区的“智慧小屋”可将预报信息送到家门;滑雪等户外运动爱好者,可获取积雪深度等丰富天气指数;骑上共享单车,从APP里就能轻松获知沿途天气情况。以人为本,气象服务的步伐日益加快。

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气象服务的挑战显而易见。“从目前来看,传统的气象服务难以完全满足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的需求;气象信息多是单向推送,尚难适应互动智能的服务需求。”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巡视员李明媚称。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深度融入生活。”李明媚举例称,支付宝“年度账单”能透露出用户自身未意识到的行为习惯,资讯类APP可根据个人兴趣精确推送新闻等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气象服务领域潜力巨大,智慧气象服务新业态呼之欲出,亟待实现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型升级。

从“手动点单”到“智慧感知”,精准服务随时随地随需而变

聚焦智慧气象服务可惠及的领域,《行动计划》提出,要发展以“智慧感知”为特征的公众气象服务、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

在“无感停车”“智能收费”并不鲜见的今天,公众气象服务如何做到“智慧感知”?目前的气象服务多需要用户主动获取、手动“点菜下单”,“智慧感知”服务则省去这一步骤——当人们进入不同场景,合胃口的“菜品”就自动呈现于眼前。

“我们将充分挖掘大数据潜力为不同用户‘画像’,某个人在何时最需要何种天气信息?气象服务系统可主动感知,实现按需生产、智能制作、精准推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江平表示,将通过采集用户特征、行为习惯等数据,构建行为分析模型,动态分析其需求。而这些用户最终获取精准信息之前的准备步骤,皆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进行。

“以用户为中心”,这一理念同样贯穿在《行动计划》对行业气象服务的规划中。针对交通、物流等重点行业,气象部门将对接行业大数据,围绕不同行业对服务产品、渠道、方式、应用场景等需求,建立以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行动计划》也对发展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作出部署,将完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灾害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高效制作、信息靶向发布等。

既开放又协同,构建众智众创的服务发展生态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云”平台,发展用户行为分析与感知技术,构建行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体系……细数《行动计划》中的重点任务,“技术”是重中之重。“未来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应该以技术为核心。”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冯磊对此十分认同。

为此,《行动计划》将“形成智慧气象服务基本支撑能力”列为首要行动目标。气象部门将依托信息化建设,推进气象服务系统的“云”化改造,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引擎和开放式架构的平台环境,在全国形成“云+端”的气象服务格局。

“智慧气象服务触角要延伸到更深广的层次,离不开多元力量合作与创新。”李明媚表示。事实上,近年来气象部门着力打造气象服务众创平台、举办气象服务创新大赛,培育的一批创新服务产品、模式已广泛应用,惠及百姓。

今后,面向社会、开放协作的气象服务集智创新机制将进一步深化。气象部门将建设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与企业、高校共同开展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联合组建气象服务创新联盟,进行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国省、事企气象服务业务分工也将被进一步理顺,在与社会力量的充分合作下,最终形成开放协同的气象服务发展新生态,为持续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提供沃土。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1月14日1版 责任编辑:栾菲)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