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结硕果沃野喜连丰—黑龙江气象助力全省秋收“二十连丰”

来源: 黑龙江省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4-01-17

稻米飘香、玉米饱满、大豆摇铃……满眼金黄,诠释这喜人的“丰”景。截至10月30日,黑龙江省农作物已收获23313.4万亩,粮食作物收获22761.8万亩,除个别玉米冬收地块外,全省秋收生产已全面结束。

交出这样的“丰收答卷”并非易事,面对今年干旱、台风等重重考验,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双管齐下”,努力提升科技硬实力和服务软实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全力保障“大粮仓”增产增收,助力中国饭碗盛上更多优质“龙江粮”。

趋利避害 精细服务助增收

“今年种了700亩水稻,亩产量1500斤左右,收成不错!”黑龙江省尚志市三道崴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爱民介绍。

然而就在8月上旬,刘爱民还对田里的稻苗一筹莫展,受接连两次台风北上影响,部分水稻不够饱满,有些还长了斑。“多亏了农业气象专家的指导,我及时除掉了田埂上的杂草,追施叶面肥,将减产损失降到最低。”刘爱民说。

早部署、早行动,黑龙江气象部门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

今年5月至6月,省气象局领导带队赴6个地市气象局及有关单位就开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气象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题调研。6月1日,《黑龙江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促进方面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对促进农业生产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省气象局还积极组织成立全省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建立全链条精细化气象保障粮食安全智慧服务体系,基于重新划分的6条积温带,研发决策咨询、农作物产前预测分析、产中监测预报预警、产后收割仓储及黑土地利用保护共5大类49种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同时依托黑龙江省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大数据气象为农智慧服务支撑平台,“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及95%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总面积2亿多亩,虽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但农作物受灾面积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丰收看,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

站网优化 科技赋能解农忧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设施站网布局,是有效开展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的重要前提。

截至目前,黑龙江建有国家级地面观测站586个、省级地面观测站859个,新一代天气雷达13部、X波段天气雷达4部,国家高空气象站4个,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915个,基本实现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乡村全覆盖。

藏粮于技,气象智慧融入每一块黑土地。

“今年我种了10公顷玉米,亩产620公斤左右,收成比去年每亩要多10公斤左右。”在双鸭山市集贤县兴安乡兴一村,种植户刘立国向气象服务工作组介绍,“春播时,农业气象专家让我们提前7天播种,有效避免了春末初夏阶段性低温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积极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研究,建立了低温、冷害、霜冻、干旱、洪涝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现了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

同时,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建立了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将农业干旱、水稻障碍性冷害、霜冻3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立项为地方标准;构建秋收机械化作业网格适宜气象服务指标,填补了黑龙江此类农业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今年玉米生理成熟性进行科学判断和含水率试验监测,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分析出玉米最佳脱水率,为确定黑龙江玉米最佳收获期提供科学的指导信息,有效减少了因玉米含水量过高导致在收获、干燥、储存、运输及加工过程中增加的成本,切实助力农业生产降本增收。


作者:张晓卿 闫平 赵博 李光涛

编辑:张晓卿

编审:矫玲玲

附件:

分享到: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手机版首页
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主办 黑龙江省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承办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230号,邮编150001
联系电话:0451-82622063
京ICP备05004897号 网站标识码:bm54080001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