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保障“五大安全”彰显主题教育实效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9-08-06

    “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这是党中央对东北地区作出的战略定位。而这“五大安全”,都与气象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黑龙江省气象局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把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立足实际、行动迅速,统筹兼顾、务实谋划,与开展气象保障“五大安全”紧密结合,促进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强化组织领导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黑龙江省局高度重视主题教育,坚持既当好组织者,又当好参与者;坚持不划阶段,不分环节,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省局第一时间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和《第一批主题教育学习计划》《检视问题工作计划》《调查研究工作计划》《整改落实工作计划》,形成了“1+4”工作框架体系。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局党组坚持高标准谋划、精准施策,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头 雁效应”,开展自学和学习研讨。省局第一时间制定了主题教育学习清单,下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必读理论书目,收集整理了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有关重要讲话、主流媒体评论以及“党的政治理论知识应知应会100 题”等材料,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黑龙江省局在解放思想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党组成员及时完善改进年度调研计划,深入基层,特别是艰苦和偏远台站等一线单位,针对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业务服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学管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紧迫问题展开调研,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 用业务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黑龙江省局党组十分注重将开展主题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以主题教育来推动中心工作的落实,用实际工作的成效来检验主题教育的效果。省局坚持对标“五大安全”,围绕《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的实施意见》进行责任分工,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制定气象保障黑龙江振兴实施方案,明确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国防与能源和产业发展、实施人才计划等四项重点工程;以主题教育促进深化改革,着力增添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效推进具有龙江特色、更高质量的气象现代化建设,破解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难题。当前正值主汛期,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始终坚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扎实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针对重大灾害、重点流域、重点地区,我们努力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预报不失误、预警无盲区、服务无疏漏,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力求每一份预报准确、及时。”黑龙江 省气象台台长曲成军说。在天气形势复杂,强对流天气频发的情况下,黑龙江省气象台党支部的党员们传承弘扬老一辈气象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效利用现代化的预报技术手段,时刻严密监测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认真分析数据,及时指导地市气象台开展工作,利用现代化预报技术手段准确预报、及时预警,全力以赴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切实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主题教育最大的成效。

 

“五个到支部”将主题教育融入“四大精神”

    黑龙江省气象局创新方式,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五个到支部”,即学习讨论到支部、主题党课讲到支部、组织生活过到支部、作用发挥到支部、工作检查指导到支部。这一举措密切了与基层党员的关系,更加吃透实情、了解民意,进一步优化了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内容,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更加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工作有的放矢。“五个到支部”有效提高了学习成效。广大党员干部每天通过“学习强国”学习的热情高涨,不仅自己学,还比着学。学习没有成为党员的负担,反而为党员增加了满满的获得感和成就感。省气象局在113 家中省直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综合排名中一度排名第二。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与传承弘扬“四大精神”结合起来,也是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主题教育的一大亮点。立足省情,黑龙江省局充分吸收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利用地方资源和平台,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抓好“自选动作”,把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 人精神”等龙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与“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根植北国、勤奋执着、团结求实、优质服务”的龙江气象人精神,激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使主题教育更贴合气象实际,更具有龙江特色和气象风格。(袁长焕 张恒翀)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9年8月6日三版  编辑:韩志鹏  编审:袁长焕)

附件:

分享到: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手机版首页
黑龙江省气象局办公室主办 黑龙江省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承办
地址:哈尔滨市中山路230号,邮编150001
联系电话:0451-82622063
京ICP备05004897号 网站标识码:bm54080001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61号